02 04 “缓存在 Being Theoria ”2022年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4th 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 Posted at 13:54:32 in page, 最新消息 by

缓存在

Being Theoria

 

2022年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4th 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拟定于2022年10月18日在浙江美术馆开幕。本届展览的主题为“缓存在/Being Theoria”
 
这一主题是多重意念的联系与编织,于此命名中,策展团队寄托了获自“纤维”的感知与方法,并将其指向了对“艺术”本体的重新理解:

 

作为一种独特的行为与想象的产物,“艺术”的发生与存在之方式,或许在本质上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稳定而坚硬的物质性存在,它常常介于“在”与“非在”之间,若存若亡——它是一种“缓存在”
 
正如“灵感”(inspiration)之为“气息”,一种幽茫的不确定性,常常伴随着“创作”的萌生与成长:一些尚处“无用”、“无名”乃至“无意义”状态的事物,以“艺术”的名义,获得了“存在”的机会,以某种可能相当微弱的形式,暂时存在于一个“缓存”式的、似有若无的空间之中。
 
这个空间,恰如衣服/织物与身体之间所形成的,对生存所需热量之保存至关重要的夹层空间,抑或在当下的经验中——在一个以3秒的照面定义“密接”的时代,口罩与面孔之间围合的临时空间:它隐匿、薄弱、不稳定,却亲密、养护,构成了对我们的生存而言,至关重要的切身环境(milieu),与外部世界相遇的缓冲区。
 

 

 

缓存在/Being Theoria主视觉生成中

 

 

来自计算机工程的术语也在提示我们:“缓存”(cache),意味着所储存的内容将在断电之后消失。这正如人类切身的记忆(memory,对应于“内存”)或上手的技能,学而持存(实为缓存)于斯人,却会随着肉身的逝去而消亡殆尽——不过,它虽名为“缓”,却拥有最快的读写速度。目击道存,临时而即时,电光火石,高频而快速。由是观之,所谓“作品”,只是在缓存消散前,侥幸获得了形式(form)结晶的遗珠;而展览与策展,正是对于这一缓存时空的营造与模拟。
 
这让人回忆起杜尚发明的“inframince”(次薄)概念,他将其定义为一个同一性(identity)消解、自我与它者过渡的空间,也即:创造发生的空间。在一个似“茧”式的“缓存/次薄”空间中,双重的“蜕变”正在发生:“非在”正在努力地成为“在”(作品),“自我”(作者)由此转向“非我”——在柏拉图的《会饮》篇(Symposium)中,苏格拉底等人演示了爱欲(Eros)的核心命题:通过爱欲的吸引、引导,达成自我向非我的转变,因而超越了同一的“存在”(being),即:我如何成为我所不是之人?——“艺术”是促成这双重的决定性转化的爱欲。
 
对于这一转化性的空间——而非对于最终产物的直接欲求,则是另一种古老的纤维式的生存与劳作的方法,来自历史上最为经典的纤维-艺术形象之一,《奥德赛》中等待奥德修斯归来的佩涅洛佩(Πηνελόπεια/Penelόpeia):她的名字是纺织(πήνη/péne),而她的真正技术,是通过在夜间拆解自己白天织就的寿衣,去延缓时间的终结。
 
这种漫长的迂回与“缓-存”的方式,是思想、情感、劳动、生活、命运的统一。置于当下的语境:佩涅洛佩所抽解与超克的对象,正是这个加速而倦怠的时代,纠缠、困扰着所有人的所谓“死线”(deadline)。

 

 

展览的英文标题则是又一次的引用(连接)和演绎(“绎”的本义是“抽丝”)。它不是对中文标题的字面“翻译”,而是观念性的“互文”(intertextuality):相应于“缓存”之为空间、“缓存在”之为状态所叠加的对艺术元问题的思考,“Being Theoria”也同时陈述着对于“人类”(human beings)生存和“艺术”之存有的双重期待。
 
Theoria来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于“三种生活”所进行的区分:poiesis(创制生活)、praxis(实践生活)、theoria(沉思生活)。其中,theoria是最接近神(theos)的人类活动(energeia),被理解为“沉思”、“静观”的完满的最高生活,最重要的是:它先于带着教条、固化质感的“理论”(theory)——它处在尚未定型的“缓存”地带。
 
另一重现实的意义在于:当poiesis(传统的制作技艺)与praxis(参与式与介入的艺术)都已成为“艺术”的题中之义(在亚里士多德的语境中,艺术仅属于poiesis即“诗-制作”所对应的techne),却又时常处于分裂的状态之时,我们希望借由对先于理论的theoria的展开,观照、统摄poiesis与praxis。
 
有赖于“纤维”所提供的原型性方法,“缓存在”与“Being Theoria”试图提出一个多维交织的主题,一种对于“艺术”的重新认知甚至定义。对于这些元问题、元概念的回返与思考,是此次策展的深层意图。

 

 

众所周知,自古至今,纤维与纤维艺术中蕴含着极其复杂的文化线索:
 
作为自然界与生命的普遍构造,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标志性的发明,作为今天所有人时刻穿着于身的日用必需品,作为历史上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丝绸之路与世界贸易、工业革命与工人运动、殖民史与反殖民史、提花机与计算机的发明)……
 
然而,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它们对于我们今天的启示是什么?还存在着一个值得令人反复惊叹的事实:在不同地域的文明中,“文”(纹理)与“文字/文化/文明”,text(源自拉丁文的“织物”textus)与texture/textile,都有着不约而同的关联。
 
正是借助文字(text)尤其是汉字中蕴藏的“宇宙技术”,我们拥有了回返源初性世界理解的阿里阿德涅之线(Ariadne's thread)。通过中国汉代许慎的经学著作《说文解字》(它无疑是先于“字典”的一种theoria),我们开始追索一个跨越千年,至今依然渗透于每日生活和语言细节中的观念宇宙(cosmos):

 

《说文解字》第十三卷糸部 清四库全书荟要本

 

其中,有在劳动(织染)中凝固,进而成为“通名”的色彩:红、绿、紫、绛、绯、缥、缁、素、绘、绚……
 
有对于世界中之“关系”的理解原型:线索、经纬、网络、组织、系统……
 
有思想与情感的形态学:(思)维、(情)绪、缅(怀)、缘(分)、(演)绎……
 
有关于操持与制/造(poiesis)的一类基本动作:编、织、纺、纳、缝、绣、系、缉、缚、累、缄、给、缮……
 
有秩序与变乱:综、统、纪、级、缩、紊,约束、总(總)结……
 
有速度与微妙:纾、缓、纤、细……
 
有关于进程的标识:继、续、结、绝、终……
 
以及,对于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把握:纠结、缠绵、缭绕、缱绻、绸缪、绰约、缥缈、纷繁……

 

🔗 纤维九讲 |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启动项目

 

 

这个千丝万缕、漫衍至今的宇宙体系,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物性背后的悟性,通过将具体的材料与劳作升华为“通名”,从而达成了一种普遍性,并连接、组织成一种系统化的世界观。
 
这是本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最为核心的关切:朝向作为人类远古发明,构成了人类思想之原型(archetype)与普遍隐喻(metaphor)的“纤维”。
 
这也让此次的策展,成为了一个“向纤维学习”的梭式的往复穿越的编织:既从“纤维”中获取感知与意象,又期待生成不落“名相”的,超越具体材料与物质形态的广义认知——从而,反身性地,将其既作为主题,又作为方法——这种“纤维”式的工作,将渗透于策展的过程,艺术家与思想者的组织、议题的线索牵引,直至最终的展厅现场之中。
 
从这一工作方法中,逐渐形成了展览的架构,它呈现为若干线索与网络:文字、工具、计算、神话、劳作、歌谣,以此钩沉与捕捉“广义的纤维”中所包含的对于艺术与创造的广义理解;而在展厅的现场,我们希望修改展览中的“量词”:不仅仅呈现出单“件”的作品(显见的高光点),同时呈现出彼此之间的“联系”(不可见的连线)——如同星辰与星座的差异。从而,具身化一种思维与情绪的“组织”状态。最终,通过若干层“网”的重叠,或若干幅速写式的“线描”稿之勾勒,逼近一张“千丝万缕的总图”。

 

 

在浙江美术馆的展区之外,本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将特邀杭州博物馆联合打造特别项目“净因/Pure Reason”计划。
 
此项目将使用杭州博物馆位于杭州市中心吴山(粮道山)上的户外空间,邀请艺术家根据现场,围绕原北宋五代净因寺经幢遗址,展开在地创作。在这特殊的时节,作为本届纤三的特别项目,“净因/Pure Reason”计划将选择于2022年杭州亚运会之前开幕并持续到年底,以期与海内外来杭的嘉宾与本地的市民形成更深入的交流与互动。

 

 

《咸淳临安志》卷二十八有载:“净因石塔,在府治前,元系净因尼院双塔,上刻佛像经咒。今在民屋后,风雨晦冥,间有祥光如燃灯。”

 

 

缓存在/Being Theoria

2022年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4th 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

 

指 导/Official Supporter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he CPC Zhejiang Provincial Committee

 

主 办/Host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Zhejiang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Zhejiang Provincial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中国美术学院

China Academy of Art

 

承 办/Organizer

浙江美术馆 

Zhejiang Art Museum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

Contemporary Fiber Art Institute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杭州博物馆

Hangzhou Museum

 

支 持/Sponsor

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

Zhejiang Provincial Arts Fund

 

展览总监/Exhibition Director

应金飞

YING Jinfei

 

艺术总监/Artistic Director

施慧

SHI Hui

 

总策展人/Chief Curator

刘畑

LIU Tian

 

联合策展人/Co-Curator

刘益红、应歆珣、龙星如、王洪喆

LIU Yihong, YING Xinxun, Iris Long, WANG Hongzhe

 

助理策展人/Assistant Curator

段馨、奚天豪、赵锦

DUAN Xin, XI Tianhao, ZHAO Jin

 

总协调/Project Coordinator

顾文佳、吴佳钰、许潇笑

GU Wenjia, Cloe WU, XU Xiaoxiao

 

研讨会召集人/Symposium Programmer

刘畑、许嘉

LIU Tian, XU Jia

 

特邀研究员网络/Research Weaver

贾勤、龙奕瑭、结绳志(曾毓坤、安孟竹、王菁、叶葳、林子皓)、刘嘉琛、陈旻、宫林林、石冰、陈玺安、孔煜也

JIA Qin, LONG Yitang, Tying Knots (ZENG Yukun, AN Mengzhu, WANG Jing, YE Wei, LIN Zihao), LIU Jiachen, CHEN Min, Lilas GONG, SHI Bing, Zian CHEN, KONG Yuye

 

展期/Duration

主展区·浙江美术馆/Zhejiang Art Museum

2022年10月18日-12月4日

18th Oct. - 4th Dec. 2022

 

特别项目:“净因”计划·杭州博物馆

Pure Reason@Hangzhou Museum

2022年7月-12月

Jul. - Nov. 2022

 

 

部分参展艺术家

Preview of HTFA2022 Artists

 

爱丽丝·凯特 Alice Kettle

英国

Photo: Candida Stevens Gallery photo Dan Stevens
 
Alice Kettle是艺术家,英国曼切斯特城市大学教授、英国刺绣协会主席。
 
Alice Kettle以其先驱般的艺术形式而享誉世界,她的作品被视为是一种突破界限的当代艺术创作,作品的主题也唤起了人们对生活世界的深刻理解。她的艺术创作沉浸在人类与自然、世界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之中,其中许多故事都来自神话和故事。Alice说:“我们都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都处于关系的生成循环中。”

 

 

 

康斯坦萨·皮娅 Constanza Piña

智利

 

Constanza Piña的艺术实践致力于探索与研究作为声音、社会、文化和政治现象的“杂音”。她的实践基于当代技术与传统手工技术的结合,侧重于低技术和开放硬件设备的开发,主要以DIY电子器件和电子纺织品(e-textiles)来实现创作。她的作品呈现为装置、行为艺术、现场音乐会和论文,同时也转化为跨技术-女性主义的社会实践,如艺术合作、在线档案、集体活动、聚会与节庆,以及在研讨会和多学科实验室中进行教学等。
 
作为一名文化创作者,皮娅致力于复兴、记录和传播女性及异议者的思想,打破对科学技术的普遍认知方式。这意味着要基于关怀和相互关怀、快乐和集体快乐的关系,共创政治空间,让人类、非人类、机器和地域可以共生。她相信,通过发明新的技术体系在人类中心主义社会中发出杂音,以更具责任感的方式包容一切,包容所有能够促进共同繁荣的举措,就能推动实现性别公正和人类的解放。

 

 

 

陈哲 CHEN Zhe

中国

 
陈哲的艺术实践始于对自我意识的探求,由此出发去识别并连通生命的普遍体验。她关注的主题往往摇摆于悖论之间:苦痛与安宁之间的身体、日与夜之间的黄昏、永恒与有限之间的命运。通过摄影、装置、声音与图文研究,陈哲试图在不同的媒介和现场里触亮普照的星光。她相信每一次发现都是又一次想起,解谜的过程即是谜底本身。

 

 

 

Raqs媒体小组 Raqs Media Collective 

印度

Courtesy: Yokohama Triennale

Photographer: Kato Hajime

 
Raqs媒体小组1992年创立于印度德里,成员包括Jeebesh Bagchi、Monica Narula和Shuddhabrata Sengupta。“Raqs”一词来源于波斯语、阿拉伯语和乌尔都语,原意是指反复修行的苦行僧在旋转舞中进入的出神状态,恰似三人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和独特的洞察力周旋和思索在历史与当下,融合东西方语境进行智性诗意的艺术实践,包括艺术创作、表演、写作、策展展览,并在当代艺术、哲学思辨和历史研究的交汇处占有独特的位置。
 
Raqs媒体小组遵循着“运动中冥想”的宣言,身份多重,经常以艺术家的身份出现,偶尔也是策展人和哲学讨论的发起者。他们长期的追问试图为“作品/艺术/展览”找到存在哲学、日常生活和生命政治的根基。

 

 

 

施慧 SHI Hui

中国

 
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主任。
 

施慧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批从事当代艺术的艺术家, 她持续使用棉、麻和中国宣纸、纸浆为主要媒介,在这种钟爱的后面,呈现出她对媒介与自己心灵默契的那种特殊属性的体认,也是对中国传统媒介在当代的价值转换的信念。施慧的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图式中,呈现出独特的视觉特征,她将传统意义上的编织拓展为一种视觉空间的建构,编织的过程被作为经验的流程,而成为一种“后现代的万物有灵论”的图像演绎。在当代艺术的层面上体现出东方精神的底蕴。作品先后参加国内外许多重要展览及提名展、双年展,引起广泛关注。

 

 

 

石青 SHI Qing

中国

 

艺术家,生活和工作于上海。创作涉及装置,影像和表演等多种媒介的综合使用,强调在田野基础下进行主体化实践和媒介写作,涉及了身体现场、游牧空间、媒介考古及社会主义技术史等领域。同时也是各种项目的组织者,为“激烈空间(Radical Space)”、“重庆工作研究所(CWI)”和“江南基栈(Jiangnan Stack)“等机构的联合创办人之一。

 

 

 

吴山专 & 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 

Inga Svala Thórsdóttir & Wu Shanzhuan 

中国 & 冰岛

 

吴山专与英格自1991年合作至今,现工作和生活在汉堡、冰岛与上海。

 

吴山专1960年生于中国,1986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师范系,1995年毕业于汉堡艺术学院自由艺术系。1985年创立红色幽默。1990年创立国际红色幽默。

 

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1966年生于冰岛,1991年毕业于冰岛艺术学院绘画系,1995年毕业于汉堡艺术学院自由艺术系。1993年创立雷神女儿粉化服务,1999年创立BORG艺术机构。

 

 

 

周雯静 ZHOU Wenjing

中国

 
周雯静,1989年出生于湖南,现生活工作于巴黎、北京。2017年获得法国南特美术学院硕士学位。她关注身份、性别、身体、疾病、权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通过展览、写作、策展等不同形式的实践去参与社会问题的艺术形态。从个人经验出发以微观历史的角度生产与介入有关情感与物、权力与异化、个人与公共,以及有关身份、时代、社会伦理、地缘政治等问题。

 

更多参展艺术家及特别项目 
敬请期待

 

 

策展团队简介

Members of the Curatorial Team

 

刘畑 LIU Tian

总策展人/Chief Curator

策展人,创作者。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博士、研究员。「开放问题研究所」(Open Matter Institute)发起人。
 
长期致力于「研究-创作」的共同推进,工作贯穿策展、作品创作、理论研究、设计及写作。曾参与策划众多学术性展览,近期项目包括:「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在半个迷宫中」、「Inter-World-View」、「瞌充梦东」(Catch the Muddle)、「元 素」、「圣状通道」(Passage of Sinthome)、「前提」(Condition)、布展者之夜(The Nights of Work-er)、「起因和从中投射出来的例如物」、「博悟馆1.0」(Museum of Inspiration 1.0)、「文人与史诗」、「球场」(Anyball)、「透明的铁」、「达-da宣言」、「大地备忘录」(Memorandum for Gaia)等,曾任第11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策展组成员、「理论剧院」(Theory Opera)项目总监。
 
多次担任华宇青年奖、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青年策展人大奖、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发现奖等国内外奖项的评委与提名人。曾入选第十四届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奖项提名,入围第七届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首届青策计划优胜、第7届全球华人金星奖年度十大展览、红点设计奖等奖项。
 
当前关心面向「大众」的广域策展与设计,以及对乡土基层、古典源起与科技前沿的同步探索与实践。

 

 

 

刘益红 LIU Yihong

联合策展人/Co-Curator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ICAST)博士、法国国家工业设计学院(ENSCI, Les Ateliers)硕士。研究领域涵盖当代艺术策展、网络社会研究、视觉文化研究。论文《“杀马特”中的现代性——关于城乡空间生产之社会展示》发表于世界艺术史大会。2013年起参与策划亚洲社会运动影像资料库“诸众之貌”至今,并以“连结者峰会”入选PSA青年策展人计划。近期策展项目包含:"不在服务区"(2018)、“Inter-World-View”、“首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2019)、“天问:世界观的对话”(2020)、“Playshop国际设计联合课程”(2019-2021)。2013年创立偏飞设计事务所。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

 

 

 

应歆珣 YING Xinxun

联合策展人/Co-Curator

应歆珣,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纤维艺术系博士,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副主任,纤维造型艺术工作室学术主持人。工作生活于杭州。
 
艺术创作从日常生活出发,擅长发掘材料、物的社会质感来表达某种时代性与社会现象,近期比较关注“景观化社会”、“包装”、“表面”所呈现的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人们的行为方式等问题,以及对后美学、当代性的思考,探索媒介与身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形式语言包括装置、纤维艺术、影像、行为、剧场表演、绘画等。 作品曾参加过多个机构的群展,其中包括北京今日美术馆、北京时代美术馆、北京民生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浙江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上海BANK画廊、澳门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偏锋新艺术空间等,作品也出现于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艺术机构。其中包含第一届和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应力场”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另眼-性别与媒介之间”国际当代艺术群展 、“亚现象”首届CAFAM 未来展提名展、于上海BANK画廊策划的 “0:00”纤维艺术新锐展,等等。
 
曾获北京今日美术馆马爹利艺术基金未来艺术最高奖 “英才奖”、 “关注未来艺术英才”提名、北京今日美术馆“王式廓奖”提名等奖项,曾由今日美术馆和马爹利艺术基金会资助赴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驻留和游学。近期赴德国柏林艺术驻地3个月。
 
公共收藏:今日美术馆、马爹利艺术基金会、王式廓基金会及其他藏家收藏。

 

 

 

龙星如 Iris Long

联合策展人/Co-Curator

龙星如(Iris Long),策展人,写作者,研究方向为艺术创作与数据环境及技术的关系,以及科技的心理地理和基础设施建设。译《重思策展:新媒体后的艺术》并获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出版物提名(2016);第一届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英文入围评论者;策划展览包括《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Hyundai Blue Prize策展人奖, sophialexa.com),《他山之石,新代理人》(PSA青策计划)等。2020年担任计算机图形学会议SIGGRAPH ASIA艺术板块国际评委。研究发表于ZKM媒体艺术中心“艺术与人工智能”会议,香港城市大学运算媒体艺术国际论坛(ISCMA)等。2021年,她发起了“端口:云下贵州”项目,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科技基础设施的长期调研和策展项目。

 

 

 

王洪喆 WANG Hongzhe

联合策展人/Co-Curator

王洪喆出生于辽宁鞍山,媒介史学者。他先后获得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北京大学传播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学博士,研究兴趣涉及媒介史、技术史、信息社会与劳工研究。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博导、博雅博士后合作导师。他同时是“北京媒介小组”和“游戏手册”的发起人。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创立于2013年,是一个致力于当代纤维艺术研究、创作与展示的国际展览平台。由中国美术学院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原万曼壁挂研究室)发起,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馆共同创建、联合主办,各届分别以“纤维,作为一种眼光/Fiber Visions”(2013)、“我织我在/Weaving & We”(2016)、“无界之归/Boundless Encounters”(2019)、“缓存在/Being Theoria”(2022)为主题。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拟定于2022年10月在浙江美术馆开幕。展览将使用浙江美术馆1-2层的1、2、3、4、5、6展厅,及部分公共及户外区域。
 
本届三年展特邀杭州博物馆联合打造特别项目“净因/Pure Reason”计划,并选择在2022年杭州亚运会之前开幕(展期:2022年7月-12月)。此项目将使用位于杭州市中心的吴山(粮道山)上,杭州博物馆红线范围之内的户外空间(原净因寺经幢遗址),邀请艺术家根据现场进行在地创作。作为2022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特别项目,希望与海内外来杭的嘉宾与本地的市民形成更深入的交流与互动。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网站:http://www.fiberarthangzhou.com

 

浙江美术馆

Zhejiang Art Museum

 

 

浙江美术馆坐落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西子湖畔,毗邻万松岭,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拥有各种规格的展厅14个,其中恒温恒湿展厅6个,展厅面积9000平方米。另有中央大厅、天光长廊、国际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美术图书文献中心、儿童美术天地、美术书店、咖啡吧等多种配套设施。主要职能是代表国家承担美术作品和美术文献的展览、陈列、征集、收藏,并利用美术和美术馆资源开展学术研究、教育推广、对外交流和公共文化服务。
 
自2009年8月正式开馆起,浙江美术馆正式向公众开放,主要职能是代表国家承担美术作品和美术文献的展览、陈列、征集、收藏,并利用美术和美术馆资源开展学术研究、教育推广、对外交流和公共文化服务。本馆重点收藏和展览反映浙江美术发展历程,特别是近现代浙江籍和在浙江有重要活动的美术家作品、文物、文献。
 
浙江美术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推动建设完成的国家重点美术馆,每年举办展览约50场,公共教育活动近300场次,已成为大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目前,已基本建立起反映当代美术发展水平和浙江美术大省建设的美术藏品、展览陈列、学术研究、审美教育体系和文化服务体系,成为浙江弘扬先进文化、塑造人文精神的代表性场所,具有广泛且深远的社会文化影响。

 

杭州博物馆

Hangzhou Museum

 

 

杭州博物馆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西湖风景名胜区,毗邻河坊街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展现杭州历史变迁和文物珍藏的人文类综合性博物馆。
 
2001年10月,杭州历史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2011年底,杭州历史博物馆更名为杭州博物馆。2020年7月,增挂杭州博物院(筹)牌子。博物馆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展区面积7千平方米,分北馆和南馆两个馆区,包括馆藏文物精品系列展《物华天宝——杭州出土文物精品陈列》《意匠生辉——杭州不可移动文物纵览》《翰墨丹青——馆藏书画精品陈列》《闲情雅致——馆藏文房雅玩陈列》《方寸之间——馆藏邮票陈列》,以及杭州通史陈列《最忆是杭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