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07 工作室师生赴苏州拜访缂丝工艺大师王金山 Posted at 11:37:00 in page, 学术交流 by wml
工作室师生赴苏州拜访缂丝工艺大师王金山

王金山,1939年出生于古城苏州,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进入苏州刺绣研究所,拜著名缂丝艺人沈金水为师,学习缂丝艺术。他酷爱工艺美术、对宋、元、明、清历代缂丝艺术颇有研究。1963年曾派到北京故宫博物就研究、复制宋代缂丝名家的作品,先后复制了宋代缂丝名家沈子蕃的《梅雀》、《青碧山水轴》和朱克柔的《牡丹》、《蝴蝶·山茶》等缂丝作品,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艺术境地。他擅长缂丝花卉、山水、人物、书法等作品,艺术造诣深厚,风格独特。先后研制、创新的缂丝艺术精品有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和双面异色异样《蝴蝶·牡丹·山茶》、《寿星图》及《紫芝仙寿图》等等。作品先后获得轻工业部、江苏省创新奖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部分缂丝精品分别陈列和收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他撰写《苏州缂丝》、《缂丝技艺发展》、《论宋缂丝技艺表现手法》等论文并获奖。历任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筹〉馆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苏州缂丝研究会会长。1992年国务院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建立王金山大师工作室。

缂丝,又称“刻丝”“克丝”或“尅丝”。《玉篇》说:“缂,紩也,织纬也。”由于缂织的作品在图案与底纹结合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裂痕,犹如镂刻而成,故称“刻丝”,也因此缂丝又被人称为“用刀刻成的丝绸”。缂丝起源于何时暂不可考,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汉魏时期就出现了缂丝作品。到了南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迁,很多能工巧匠纷纷南下,缂丝也由北方生产地定州迁移到了苏杭一带,并迎来了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松江、苏州是缂丝艺人相对集中的地方,后来主要集中于苏州陆慕、蠡口、光福一带,其缂丝工艺一直流传至今。

缂丝最大的特点、也是区别于织锦等其他织物的重要特征就是“通经断纬”。所谓“通经断纬”,是指缂丝织制时以小梭织纬,根据纹样多次中断以变换色丝,成品只露纬丝不露经丝,而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纬线穿越织物的整个幅面。缂丝首先要在经线上用毛笔将图案画样描绘在经丝面上,然后再分别用长约10厘米、装有各种颜色丝线的船形小梭依图案花纹分块缂织。底与图案结合处虽用子母经等技法处理,但在图案与底之间往往留有肉眼能见的小孔和细缝。这正是区别缂丝与其他织物的重要特征。

IMG_2319IMG_2326IMG_2318IMG_2310IMG_2315IMG_2333IMG_2334IMG_2329IMG_2327IMG_2328123124122117118IMG_2308IMG_2309IMG_2303IMG_2300IMG_230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