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03 文章连载:现代纤维艺术研究(一) Posted at 14:27:23 in page, 理论研究 by
 

 

 

现代纤维艺术研究

作者:施慧、单增

 

 引言

 

 

 

      现代纤维艺术是编织艺术的延伸,它作为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在现代艺术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一备受国内外艺术界、建筑界广泛关注的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门类。

      纤维艺术使用天然纤维、人工纤维、化学纤维、有机合成纤维,通过编、织、结、缠、绕、印、绣、扎、染、粘贴、缝缀等综合技法构成软体或综合材料构成体,从古代的地毯、挂毯等纺织品到现代的一些纤维材料装置艺术品都属于这个范畴。它既是实用艺术,也是超功利的纯艺术。

      纤维艺术包括传统的平面织物(壁挂)、现代的立体织物(软雕塑)、日用工艺美术品,以及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用各种纤维材料表达造型语言的作品。只要由细小纤维构成的,都可以称为纤维艺术。纤维艺术具有坚硬或柔软,吸光或熠光,透光或影射,吸声,随意曲隆或平直,色彩艳丽或暗淡,层次肌理凹凸等不同的质感、状态感,展示形式丰富多样,能给予空间有意味的形式和视觉冲击力。在这场现代纤维艺术的变革中,聚集着一批优秀的壁挂艺术家,万曼先生便是其中的一员。艺术家自己面对织机,面对材料,亲自编织作品。它完全打破了传统工艺流程中由“画”到“织品”的复制、转译的观念,让材料在织机上直接与艺术家对话,使艺术家的视线转向织物本身,转向维系结构、材料质感、肌理表现、光线配置、进而扩展到悬挂方式、立体结构等等。织机上所有的变幻、软材料在维系结构中特有的温情,牵动着艺术家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第一部分  

纤维艺术历史渊源和演变

 

 

 

一、编织的起源

 
 

      纤维艺术是由古老的编织技术发展而来。最早可追溯到绵羊和山羊被人类圈养的新石器时期。在人类的文化史上,没有一种文化样式象编织艺术这样源远流长,它的历史甚至超过了绘画和文字。远古时期先人们结绳记事,即用一根长绳,打一个结来记录时间或记录一件事情。这种绳结应该说是人类对柔性材料维系结构的最早尝试和运用。在较早形成的文字中,许多词汇也来源于编织,在殷商甲骨文中,绞丝旁的字就有一百多个。从现代汉语中我们也能看到,如“综合”、“组织”“笼络”、“缭绕”等词汇,都与编织和纺织有关。编织艺术在欧洲、在东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故乡应该说在埃及和中国。埃及和中国的编织工艺起源甚早,迄今发现最早的纤维编织作品是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的亚麻壁毯。中国人利用亚麻纤维也有七千年的历史。而追朔编织的起源,我们则应从距今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公元前7000——1524年)开始。西亚的壁毯编织比较兴旺,叙利亚曾经是壁毯产业中心。我们知道,新石器时代是以将石头打造、磨制成各种工具为特征为断代的。把经过选择的石头打成石斧、石刀、石铲、石凿等各种工具,并加以磨光、钻孔,用以装柄或穿绳,以提高实用价值。新石器时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陶器的广泛使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

 

 

     陶器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也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陶器的出现却是在编织的基础上产生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写道:“陶器的制造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最初是用泥糊在编织物上烧成的,后来就直接用泥制胚烧制了。”当然,我们不仅仅是根据恩格斯的这段话来做的这个结论,还有多方面的历史资料的印证。编织早于陶器,这是事实。在中石器时代后期(新石器时代之前),妇女们经过长期采集的生产实践,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开始进行人工种植和栽培。长期的农业劳动使人们熟悉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学会了利用植物的枝杆、纤维、柔软的枝条等来编结器物,在这些实践中,人们又无意地发现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能使之耐火,因而从中发明了制陶术。其实,在发明陶器之前,人们的编织技术已十分熟练了,据考古发现,七千余年前的河北磁山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都相继出土了红陶纺轮。生活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编的苇草织物,所采用的二经二苇的编织法,与今天所用的苇席几乎无别。由于当时编织所采用的材料易腐烂,所以今天无法得到很多编织的遗物,但是在仰韶文化时期墓葬的陶器上,都分别发现过印有编织的布纹和席纹(半坡和庙底沟的陶器上)。布纹组织每平方厘米有经纬线各十根,已经比较精细,材料是麻织物。

 

      人们在编筐篮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有些植物的皮,可以用来织成紧密的网,然后穿在身上用以蔽体御寒。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的手又把粗糙的葛藤皮和野麻皮撕得更细一些,编出来的网衣也更紧密一些,穿在身上就更舒适一些,这是人类最原始的织物。之后人们又发现,经过加拈后的纤维牢度有所提高,于是又发明了纺轮等纺线、加拈的工具,纺轮的应用是使纤维利用纺轮的转动捻成纺线。纺轮在浙江河姆渡和西安半坡遗址中都有发现。从不同时期出土的纺轮的形态、结构等,可以了解当时的纺纱技术水平以及生产关系的变化。如早期的纺轮表面粗糙、直径为五、六厘米,重量大都在35克以上。后期的纺轮则表面加工精细,重量只有十多克,可以纺织更精细的纱线。

 

      有了纺纱工具之后,用来编织的纤维变得细而柔软起来,再用原来编筐篮的办法进行编织,不但费工夫,而且柔软的纱线容易纠缠在一起,给编织造成麻烦,于是,我们的祖先又发展出了用经纬线的形式来进行编织的技术。经:织物的纵线,纬:织物的横线。将纵向的经线固定,横向织入纬线。于是发明了“手经指挂”的原始织造方法。它是将经线的一头依次一根根结在同一根木棍上,另一头也依次结在另一根木棍上并系在腰间;把固定在两根木棍之间的纱线绷紧,就可以像编席子一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编结了。

 

二、编织艺术的演变

 
 

      汉、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都有专门从事织绣的机构和艺人。对现代纤维艺术较为直接的是毛毡制作工艺的影响。欧洲传统壁毯在中世纪时开始兴盛,内容多表现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形式也具有平面性,象征性和装饰性的特点。这种具有编织语言个性的纤维艺术到了13世纪,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17世纪,欧洲纤维艺术模仿油画艺术表现细腻丰富的色调和层次,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在当时成为一种风尚,传统纤维艺术的编织技艺也达到了顶峰。19世纪末,欧洲传统手工纤维艺术受到工业革命的抑制。纤维艺术是集古典与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手工于一体,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艺术门类。

      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纤维艺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下,经历着由传统文化至现代文化的传承、交融和演化,呈现出文化互动时代的繁荣景象。形态的多元化、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材料的综合性等诸多因素,构成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基本特征。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逐渐发现了纤维艺术中使用各种材料可以创造崭新的艺术形式和样式。这种手段的运用,从本质上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上材料处于隶属地位的观念束缚,这样在无形之中促进了艺术家对传统纤维艺术观念、形式认识上深化,同时也促使纤维艺术家们对现当代纤维艺术独特语言进行着广泛的探索、大胆的开拓和试验,使纤维艺术构成形式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化的风貌。探索现代纤维艺术综合材料的功能与价值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纤维艺术家广泛关注的课题。平面浮雕式的壁挂,立体装置性的软雕塑,空间环境与纤维艺术互动的装饰性纤维艺术,都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这一切标志着现代纤维艺术的艺术语言、开拓性的创造思维和自由的试验性特征与现代、后现代美术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强调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维性、强调了材料和技术的综合性、多重性,反映了隐藏在视觉形态中的时代特征。

 

 

三、纤维艺术材料

 
 

      人们习惯于把长度比直径大很多倍,并具有一定柔软性的纤细物质称为纤维。其可分为无机纤维(石棉、玻璃纤维、金属纤维)和有机纤维;有机纤维有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之分;有机纤维之天然纤维是传统纤维艺术材料,它们有的温暖轻柔,有的朴实深厚,富有极强的亲和力。如棉、麻、蚕丝、羊毛竹、藤、棕、柳、葵、苇、稻、麦、高粱、玉米、麻、棉、植物的杆、茎、韧皮或花、叶、蚕丝、毛发、马尾及鬃、毛、绒等。化学纤维又分人造纤维(如硝化纤维、醋酸纤维、黏胶纤维等所谓人造丝、人造棉、人造毛)和合成纤维(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加工制成,如尼龙、涤纶、乙纶、丙纶、氯纶、氨纶、氟纶等)。这些纤维各有特性,他们不仅在数量上为天然纤维做了补充,而且许多化纤品种,在性能和观感上都有天然纤维所不及的品质。如黏胶纤维手感柔软、光泽明亮、易染色、防蛀等;涤纶抗皱、耐热、光滑等。

      纤维艺术的无限开放性,为艺术家探索多元的纤维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在一些纤维艺术家运用的材料非常广泛,包括人造皮毛、羊毛、毛线、手工染色毛线、丝线、特制线、纸、宣纸、高丽纸、棉、棉线、棉布、布、布带、线绳、银线、稻草、黄麻、麻、亚麻、苎麻、麻绳、尼龙绳、织物、钩针织物、树脂、塑胶、纸浆、手工纸、报纸、书的碎片,丝网、锡纸、不锈钢、塑料、丝、丝绸、蚕丝软缎、绡、纱、仿亚麻薄纱、混合材料、单丝纤维、多元酯纱、装饰纱、毛、女人头发、蚕丝、棕丝、人造丝、金属丝、金属网、金属软管、铁丝、铜丝、银丝、钢网、玻璃丝、聚酯丝、蓝色牛仔、尼龙、丝绸蜡染、纱线蜡扎染、矽树脂、丙烯酸树脂、卤素灯、相片、丙烯酸纤维、丝缝钉、手工染色光纤、有机玻璃、鱼线、领带、衣领、木、蜡染棉布、加热粘合剂、藤、树枝、竹、草蒲、金箔、铝箔、蜡、电影印刷品、碟子、珐琅、鸟笼、手套、包装带等等。这些材料通过作者的艺术造型,异化的视觉效果,构建了艺术作品个性化的、有意味的视觉传达。

 

 

四、艺术挂毯

 
 

      艺术编织挂毯通常是有图案纹样和人物形象的绘画性挂毯,其称谓如Tapisserie, 据推测,这个词汇的词源是来自波斯语。Gobelin、Arazzi、Wandteppich或 Bildteppich,其中Gobelin几乎是绘画性挂毯挂毯的代名词,原因是Gobelin这一专有名词最早可追溯到1440年,位于巴黎附近的Gobelin村,Gobelin家族染坊,这个位于现在圣-马塞尔区(St.Marcel)的家族1607年开始生产有绘画内容的挂毯。由来自尼德兰的奥顿那德(Oudenaarde)的弗兰思-方-顿-布兰肯( Frans Van den Planken)和布鲁塞尔的马可-康曼思( Marcde  Comans)在巴黎建立了画毯坊,1667年被皇家作坊收为旗下,1662年,路易十四(Ludwig XIV)时期,受法国国务活动家、财政大臣库贝Colbert的委托,宫廷御用画家沙莱-勒-布让(Chales Le Brun 1619-1690)组建了皇家镶嵌家具及画毯坊(Manufacture Royale des tapisseries et des meubles de la Couronne)。作为艺术总监他主管着铸铜匠、艺术木匠、银匠、石雕匠、象牙雕刻师等250位手工技师。他是与法国17世纪法国最重要的画家普桑(Nicolas Poussin)一起,于1642-45年受宫廷委派在罗马研究美术。1648年由他参与组建了法国皇家绘画雕塑院。

      他也是凡尔塞镜宫和卢浮宫的阿波罗画廊的设计者。他开创了用纸板等大纹样技术应用在Gobelin的制作上,创立了如“四元素图、四季图、国王史、大亚历山大史” 等题材样式。1683年库贝死后, 勒布朗失宠,Gobelin作坊生产规模缩小了,到了1694年,因为资金的问题,作坊停止了生产。1699年Gobelin制作被位于现在比利时东佛兰德恩(Oost-Vlaanderen)省施尔德河(Schelde)岸边的奥顿纳德市(Oudenaarde)的大批量生产所替代。当时此地被称为弗拉芒的地区早在16世纪就已是织毯编制中心,在16、17世纪,这里有近1 000家画毯编制作坊。以圣经故事、历史、神话和寓意题材为表现内容。1805年里昂Lyon的编织工约瑟夫-玛利-热嘎荷(Joseph-Marie Jacquard,1752-1834)发明了孔卡系统的热嘎荷纺织机,这种机器生产有图案和人物纹样的纺织品更容易,但这种机器生产出的画毯被统称为Gobelin赝品。

     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是在埃及发现的织画挂毯,它是公元前二世纪的作品。在公元5-8世纪,织画挂毯曾盛行于小亚西亚和拜占庭时期。从一些文史资料来看,17世纪织画挂毯在欧洲的地位是高于绘画和雕塑。

      并且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产于公元二世纪后期的法国比尤(Bayeux)的绣毯会自然而然地把它和宗教的神圣和权利联系在一起。德国存世最早的织画挂毯现存于奎岭堡市大教堂和哈柏城大教堂,是12、13世纪的作品。自从14世纪鼎盛于法国和德国南部。欧洲现存最早的是产于法国比尤的织画绣毯昂吉的最后审判(Apokalypse-Teppich in Angers1377-82)。18世纪,意大利阿拉茨(Arazzi) ,比利时的图奈(Tournai)和布鲁塞尔的织画挂毯处于领先地位,定货来自整个欧洲。此外,除了编织作坊和工厂的发展,欧洲的艺术学院式教育也为纤维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1648年建立的法国绘画雕塑学院继承了意大利的传统。历经几个世纪的不断演变和发展,美术学院构建的系统和严谨的规范,成为欧美以及亚洲美院效仿的楷模。在18世纪时,法国的美术教育已经把工艺﹑装饰美术纳入到美术学院的教学中,但这些努力并不能满足19世纪欧洲社会工业革命浪潮激情叠进的需求。英国首先产生了以各种行会形式组成的艺术与工艺美术运动,其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1967年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上,希克斯参展的壁挂的装饰手法是用包芯经编纱线编织而成的,该技艺是帕拉卡斯人[1]制作葬礼服采用的技艺。

 

 

 

[1]Paracas,帕拉卡斯半岛,在今秘鲁伊卡省。以帕拉卡斯半岛为中心的文化,其年代为南美文化早初生期和早中间期,即公元前900年至公元400年,用精美的刺绣织物包裹尸体或作为随葬品,织物图案与纳斯卡彩陶有关。

 

 

 

 

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

 

Contemporary Fiber Art Research Center

 

 
 
 

 

 

审核 | 许嘉、石冰

编辑 | 毛宇、杨安           

 

最近更新